“这部作品是送给时代、送给家乡的礼物”|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原生态再现中国脱贫攻坚伟业的新时代大历史
向故乡的土地致以庄重的敬意和深沉的爱意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地区。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世界上二十二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开了中国区域性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带队到宁夏考察,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其后又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二十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西海固地区与全国各地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西海固笔记》是著名作家季栋梁的长篇报告文学,于2022年2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掌阅科技联合出品。本书以贴近现实的创作,见证宁夏西海固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完全采取原生态的手法,贴近现实的人物,去发现细节、感受细节、思考细节,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写出了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记录了大量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的光芒。
《西海固笔记》荣誉榜
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2020年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扶持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2021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1—2月书单“新华荐书”第十二期2022年1-2月中国好书榜单中华读书报春季书单(文学)2022年2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新浪好书推荐2022年2月推荐图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开年好书推荐文学好书榜·2022年2月榜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文学分榜《出版人》3月荐书2022年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2022年“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推荐书目中国教师报年度“十本书”特色榜单2022年全国职工主题阅读活动推荐书目“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首批发布10种图书4月22日,“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想心空间”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野霏,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一级调研员张瑞江,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李清霞,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凌云,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马艳霞出席会议。孟繁华、贺绍俊、胡平、白烨、陈福民、梁鸿鹰、刘琼、李林荣、张莉、李云雷、饶翔、徐刚、岳雯、丛治辰等十余位著名文学评论家深入探讨《西海固笔记》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研讨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
“《西海固笔记》是反映这个时代的力作”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西海固笔记》出版的时间节点非常重要,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强力推动的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我们优秀、杰出的作家在这样一个宏阔的历史进程中没有缺席。季栋梁生活在西海固,他在书写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中,紧紧把握扶贫这个重要题材,写得非常用心,也非常突出。”同时,邱华栋评价《西海固笔记》从文学艺术和写作技巧上,都是非常出众的一部作品。
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野霏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这部作品是送给时代、送给家乡的礼物,也是送给读者的礼物。“一个小说家,去写作关于家乡的报告文学,以一种完全下沉的方式,这种姿态让我非常感动。何谓下沉?就是沉下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者去总结彭阳经验、蔡川模式、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去观察治沙、养殖、水窖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的细部,观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五点希望,谈到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希望文艺工作者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部作品是对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一个最为及时有力的艺术呼应,是一个作家对时代的致敬,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学的新收获。”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凌云表示,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到这样一部优秀且特别有意义的作品的宣传、推广中,他希望能够发挥掌阅平台的优势,把这部作品推广给更多人,尤其希望能够在更年轻的群体里产生一些共鸣。此次,十月文艺、掌阅科技借助彼此在传统出版与数字阅读方面的品牌优势展开合作,也是一次文学出版与数字阅读融合创新的实验典范。
“《西海固笔记》是兼顾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的好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西海固笔记》是报告文学和散文的合集,内容丰富厚重,“这本书是关于西海固的《史记》、百科全书。它写到了西海固的历史沿革、人口构成、行政区划、人文地理、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白烨评价,《西海固笔记》的写法与过去的采访不同,是作家在场的写作,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是一个有“我”的写作,作为西海固人,季栋梁写出了西海固人民坚韧不屈和苦中作乐的生活精神,西海固作为贫困地区如何脱困的典型,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意义重大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表示,《西海固笔记》有历史感,对西海固历史的描述,特别是自然状况的描述,能让我们对这个特殊的区域有更深的了解。“季栋梁是西海固人,个人记忆的真实性、生动性是这个作品的一大特点。作品书写了西海固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包括移民、修梯田、种药材、植树,以及与发达地区的对接扶持,最后实现遍地产业,广厦万千。本书讲述了西海固脱贫攻坚的整体过程,既有国家战略的布局,更有西海固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也有经济发达省份的支援,是脱贫攻坚的颂歌,艰苦奋斗的号歌,共同富裕的凯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季栋梁是为捍卫西海固人的尊严而写作,他写的是西海固人的尊严,写的是西海固精神,“西海固因为贫困而出名,贫困和苦难也磨砺了西海固人的性格。如今西海固终于从贫困中走了出来,《西海固笔记》详细而真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它写改变贫困的同时,也写出了西海固人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坚韧、乐观的性格,这种性格就是西海固精神。”贺绍俊在指出《西海固笔记》的文学性时说,“季栋梁善用民间语言,对西海固的民间语言有深厚的感情。他一路采访西海固的脱贫工作,一路采摘语言的野果子,再把这些野果泼撒在这本书的叙述中,让这本书充满了文学的野味,又甜又酸又爽。”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原副主任、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认为,《西海固笔记》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首先是由于季栋梁在这个题材上积累的感情太深。“他从2018年开始重走西海固,居然往返了三四十趟,慢慢走,细细看,理解人间的沧桑巨变。《西海固笔记》是和一般采访式的报告文学不一样的作品,它的文体风格非常一致,特别像长篇散记,大量保持现场性和直观性,读起来像散文一样自然。而且作者也避免了文字上过于细腻,在文体上写出了他自己的特点,非常之成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季栋梁在写作《西海固笔记》时,写法兼顾到了很多方面,包括历史的深度,同时也照顾到了贫困的来源、治理之困难等方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伟业时投入的力量,“如果简单地把它当成一本主题书,把它当成一部单纯的脱贫攻坚作品来讨论,是不恰当的。当然它也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而是兼顾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的一部充满文学性的好作品,给未来的写作者带来了良好的启示。”
“《西海固笔记》表现出了我们国家脱贫减贫的历史纵深感”
“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创作都没有离开这片土地。”《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西海固笔记》表现出了我们国家脱贫减贫的历史纵深感,对地域的覆盖面十分广阔,而且提供了非常多关于西海固的人文、地理、风俗的信息,这是任何外来作家都难以取代的。同时,梁鸿鹰指出,季栋梁真正写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创造的新的历史力量,作品中的人非常有代表性,非常有感染力,“这部作品对当今的启示非常多,包括作家如何走进生活,如何把有温度的生活化为有温度的文字等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李林荣读完《西海固笔记》之后突出的感受是,这部作品对于脱贫攻坚的展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各个侧面创新意味的重要文本,“《西海固笔记》是从决胜脱贫攻坚题材领域涌现的一部力作,它聚焦的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攻坚进程,本身在中国伟大的脱贫减贫事业中就是一个突出的先行部分和典范项目,从九十年代中期‘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程启动,这项工作始终是在总书记直接部署、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其二十余年的进程和巨大成就涉及三农,更扩展到和包括了生态、社会和人居文明的全局。《西海固笔记》把握住了这一特点,形成了动态立体的全景纪实和文学表现风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西海固笔记》首先是走进人群之中的写作,同时又具备总体性的视野。季栋梁的写作得益于他写作中的本地人视角,这种本地人视角、细节讲述和对时间纵深感的把握,令他的作品深具说服力,“整体而言,它刷新了我们对西海固文学风景、历史风景和现实风景的重新认识,除了作家的本地人视角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写作,他比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家表现力更好,而且完全感受不到语言当中的裂隙。作家用一个小的视角切入了一个大的主题,点点滴滴记录下了西海固的今昔之变。”
“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一定有着不同的质感”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认为,写作这本书是非常有难度的事,“西海固的文学写作,在传统上就是苦难叙述,这样其实较容易打动人心。但要写一个欢愉的、欣喜的变化,其实存在着特别大的挑战。但季栋梁老师是发自内心地要写这本书,因为他看到自己曾经经历的贫困苦难的生活,如今变得这么好。他是在为这个时代做出笔记和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觉得《西海固笔记》的写作非常严谨、规整,每章处理一个主题,思路十分清晰,“书中涉及这么多主题,比如交通问题、教育问题、金融问题,读者会发现,脱贫攻坚工程其实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调动方方面面,在这背后有非常强的国家意志,有十分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他在写作中引入了小说的写作方式,让大家乐于接受,使得报告文学作品显得更加生动,这是这本书在写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提到,这本书以社会学为方法,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乡村从千百年贫困的泥沼中挣扎出来,焕发出新的光彩的过程,“它向我们示范了今天文学如何出圈、如何突破边缘化的地位。它引入了这样一条道路,即从社会科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当中吸取方法,摆脱固有的一些路径,来创造出既具有思想之力、又具有感性之美的道路。《西海固笔记》打开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生产过程的一个复杂肌理,为西海固留下了声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感受到了季栋梁对西海固的深情,他说,“在书中季栋梁也写到,这是他献给故乡的一份礼物,是饱含深情的写作。有深情才能写出细节来,文学的时刻在细节的部分迸发出来。当然文学性不仅体现在细小,也体现在广阔。作品写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示出了一个完整的、波澜壮阔的图景,让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后完成显得格外激动人心。”
听完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非常感慨,他表示,“作为一个出版人,作为一线的文学编辑,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做一件事,为中国的好故事和好题材寻找到恰当的作者,找到最适合好题材和好故事的最恰当的书写方式。作家们也用他们的努力,回馈我们对他们的信任,所以也让我们有信心把自己坚持的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活动的最后,季栋梁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三十多年,深知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迷茫与痛苦,也深知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梦想与希望。后来我虽然离开了这片土地,但几乎每年都会多次赴西海固采访、调研,对其脱贫政策、举措、历程有深入了解,也积攒了许多真实鲜活的故事。这里到处都是有故事的人,当地群众、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者、支教老师……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扶贫史,这让我产生了写作的强烈使命感。”在西海固脱贫攻坚中,西海固文学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些年我们跟许多专家、老师从未见面,但你们一直给宁夏文学以关注、指导、评价,对我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推广,这也给宁夏文学尤其是西海固文学,予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他还特别感谢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为《西海固笔记》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更多读者读到这本书,从而了解到了西海固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
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北京阅读季启动式暨“点亮读书灯”主题活动在京启动,在“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启动暨首批新书发布的环节中,举行了长篇报告文学 《西海固笔记》的首发式。首发式现场,季栋梁通过视频分享了他创作《西海固笔记》的心路历程。他提到:“《西海固笔记》是我付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温情最慰藉乡愁的一部作品,通过‘西海固脱贫’这一历史事件我觉得写出了众志成城的精神与信仰。虽然我一直写小说,《西海固笔记》是一部纯粹的报告文学,但对我今后的写作是有意义的,那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即使是非虚构作品,也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和体验虚构的基础与元素。就像乡愁,必须明白乡愁在乡下,不在书房、书本里。”
| 往期精选 |
何葆国长篇报告文学《赤子初心》|“时代楷模”“漳州110”纪实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